2008年4月12日

唱臂調整之我見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1975&prev=2007&next=1904&l=f&fid=39


關於調整唱臂的原理與方法
值得參考的相關文獻資料相當多
所以末學就不在此野人獻曝了
相信有心人可以利用搜尋工具找到許多相關文章
就像本文所引用的文章
即為音響聞人黃國琳為唱盤新手所撰之"如果我是一個唱盤新手"
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有興趣的新手可以連線前往一窺堂奧
若想再進階了解更詳細的調整原理
亦可以連線至下列網站: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ttadjust.html
相信也可以習得一些關於唱臂調整的基本觀念
或許有人會認為
既然可以如此容易地取得唱臂調整的相關資料
那麼這篇文章豈不有點炒冷飯之嫌呢?
其實這篇文章主要是想要針對唱臂調整這個話題
談一談個人的經驗以及看法
當然有許多前輩所執看法不一
也有相當精闢的論述在相關的網站上發表
但本文僅針對個人的淺見分享一些經驗
無論如何
唱臂的調整一定要先掌握基本工
入門者一定要熟悉唱臂調整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項
而上列的兩篇相關文章
一定可以讓您獲益匪淺的
至於下面要討論的方向
一定要在下足上述基本工後才建議嘗試的喔!!
否則會有邯鄲學步之虞
其實類比系統的調整真的是個大學問
若是您的系統敏銳
所有唱臂的細微調整都會直接且明顯地影響到聽感
因此
您的心,耳朵和音樂經驗就是最基本且重要的調音工具
而且建議在調整唱臂時最好能找個金耳朵幫忙
這樣才不至於失了準頭
我在調整唱臂時通常都有好友機師甯的金耳朵在旁
所以比較能掌握調整的方向
若是身邊沒有金耳朵的話
其實不妨找個沒有什麼音響經驗的女性同胞幫忙
因為通常她們的感官相當敏銳而且不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機師甯的現場聆聽經驗非常豐富
本身又是一個勇於嘗試的類比精
接下來談到的這個觀念
就是綜合我倆的調臂經驗所暫得的結論
其實無論唱臂如何調整
最主要的方向就是要盡量讓唱針在音軌內的狀況能夠還原到刻片機在刻片當下的狀態
所以我認為前述的基本工就是在防呆
照作即可讓所有的使用者能在不熟悉的狀況下得到一個相對的標準結果
而廠商所建議的唱臂針壓
通常應該是在唱臂調到目視的水平狀況下
可以讓唱針在該額定針壓範圍內
盡量地讓唱針在音軌內的垂直循軌角度接近於刻片針在刻片時的角度
而在唱臂調整上會直接影響到唱針的垂直循軌角度的就是針壓與VTA了
因此我個人認為
調整唱臂的最重要關鍵就是在找到針壓和VTA的最佳搭配
先看一下這張圖吧:
這張圖想說的是垂直循軌角度的調整原則
當然其主要目的不外乎就是要模擬刻片機的狀況
理論上
唱針在音軌內的垂直循軌角度建議在15~20度間
(This figure was adpted from: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ttadjust.html
當然在了解並實驗這個觀念前
一定要先確定您唱頭的水平角(Azimuth)已經調好
若不知該如何調整
請回到上述兩篇文章中詳閱調整方式
此外
由於所有唱臂和唱頭的調整都僅能使唱針的狀況"逼近"刻片機的原始狀況
所以有些變因是設計上的宿命並且無法排除的
因此在這樣的前提下
盡量減少影響唱針重播的變因就更趨重要
基於上述的這個原則
讓我們再看一下以下這張圖
了解一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變因 ~ 抗滑力
(This figure was adpted from: http://www.soundfountain.com/amb/ttadjust.html
其實上圖企圖要解釋一個唱臂在運動時所產生的一個幾何力學的現象
就是當唱針在非理想狀況下運動時
勢必在音軌中產生兩個分力
而分力的大小和施予的針壓成正比
所以在針壓越重的狀況下
會使唱針在運動時所產生之向心分力增加
而唱臂抗滑的設計最主要就是在抵銷這個向心的分力
因此根據這個邏輯
我們可以知道在重針壓的情況下
唱臂抗滑的調整就更顯重要
但由於這個向心的力量在唱頭運行軌跡中的各位置不一
所以不應該是個定值
但不幸的是大部分的唱臂僅能設定固定的抗滑力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
若能盡量降低向心分力的影響
我認為對於整個系統的表現應該會有正面的幫助
所以在合理的範圍內盡量降低針壓是有道理的
但是
若是依照上述的理由不明究理地較貿然調低針壓
則有非常大的機率會得不償失
因為在一般唱臂調整的認知狀況下
當實際針壓低於額定針壓時
必然會影響到唱針的垂直循軌角度
而此時就要以調整唱臂的VTA來彌補這一個影響
所以無論是重針壓或是輕針壓
我認為調整的重點應該於唱針的垂直循軌角度
若能將這個角度能調在正確的範圍內
您會相當程度地驚訝於整個類比系統表現的改進
清晰且透明的音場,滿盈的泛音,飽滿的形體,沉潛且分明的低音域
但這些調整一定要靠耳朵聽
而且通常針壓與VTA的最佳搭配範圍相當窄
在調整時常常會過猶不及
所以一定需要相當的音響和音樂經驗才能比較能夠清楚地掌握調整的方向
對於我和機師甯而言
我倆喜歡的聲音是在輕針壓的狀況下實驗出來的
所以我倆通常都會先將針壓在合理狀況下盡量降低後
再以調整VTA的方式來進行聽感上的細部調整
而何謂"在合理狀況下盡量降低"呢?
其實就是要能讓唱臂在整個工作的過程中順利地循軌而不會產生跳針的狀況啦!!
當然有許多同好會質疑唱臂在輕針壓狀況下的循軌能力
但是以末學粗淺的的經驗而言
在有適當的阻尼搭配下
循軌不良的狀況其實還蠻少發生的
若還是有此疑慮的話
則建議可以使用慣性質量較大的唱臂來嘗試輕針壓的調整
此外
無論以何種方法調整
只要能夠調整到唱針的最佳垂直循軌角度後
除了在音樂及音響性的表現上可以有相當明顯的進展外
其實有許多的雜音也會神奇的減少或消失
這是我個人的經驗
您不妨參考參考
其實在音響的世界中
若能請楚的掌握原理
您就可以擺脫許多即有窠究
建立屬於自己的見解
自由自在地成為一個"Record Player"了!!
引用:http://tw.myblog.yahoo.com/jw!vhQrncGRHxuI6aUu1LdSUgw-/article?mid=212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