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30日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線路說明~Part II

其實本機線路沒什麼特別之處
就是一般的直接交連擴大機的架構
所以也不太需要說得天花亂墜
因為實際上應該沒有一台機器真的能夠飛天遁地的
而本機設計的重點
應該是如何在這樣制式的架構下找到最適合這台機器的工作點
6FD7這個雙三極管實在不錯
其中一半可作為前級管或電壓放大管
而另一半則可作為功率管
不過6FD7的官方資料中並無詳細的工作曲線資料
http://www.mif.pg.gda.pl/homepages/frank/sheets/049/6/6FD7.pdf
但廣泛搜尋之後發現其實它就是6EM7的小九腳版
因此就先拿6EM7的曲線來設計
http://www.mif.pg.gda.pl/homepages/frank/sheets/049/6/6EM7.pdf
實作時再依實際狀況作調整
所以借用一下6EM7的曲線來設計應該是無妨
先看一下前級管的曲線
前級管的特性優於常見的12系列管子
但唯一的缺點依然是內阻稍高
不過看看世界級的大廠
即使廣泛使用12系列的管子一樣做得出好聲音
所以以此特性類似或甚至比較好的管子來設計本機
豈有做不出好聲的道理
由於內阻稍高
所以先將屏阻設定為220K
並以此作為負載線抓出工作點
因考慮到本機為直接交連架構
所以屏壓若設得太高會造成總電壓需求增加
又6FD7的陰絲間額定壓差約在200V
所以若為了取得相對好的特性而將屏壓設得太高
那功率級要考量的因素就更多了
如此將會顧此失彼,得不償失喔
所以將屏壓設定在137V左右
而柵偏壓的設定我偏好是盡量高一些
但因考量此機將是以綜合機模式工作
希望在小音量時可以有較大的驅動能力
因此將偏壓設在約1.8~2V左右
如此這般
先暫定前級管的工作點
接下來是功率級的設定
先看一下此圖
此圖是借用6EM7的功率半級曲線
因為無論是6FD7或是6EM7的屏內阻皆不超過800 ohm
所以輸出變壓器的初級阻抗設在2.5K是合理的
不過看一下負載線以及電壓增益的狀況
發現若是將負載的阻抗提高會得到比較好的線性
但也會因此損失功率
兩害相權取其輕
就以2.5K的負載來設計
原因是因為經驗告訴我線性和好聲並沒有絕對的關係
只要零件選材和線路設計得當
好聲絕對不在話下
因此功率就成了主要考量
這般的設定功率要怎麼計算呢?
看下圖吧:
之前也在其他文章中提到功率的計算方式
於此就再示範一遍囉
將所設定的工作範圍的兩端引直線分別垂直於橫座標以及縱座標
並取得對應之電流及電壓
再將電壓差乘上電流差除以輸出阻抗8歐姆即得推算之功率
計算如下:
(255V - 60V)*(0.087A - 0.009A)/ 8 = 1.9W
其實算出來的只是參考值
因為不同的算法會有些許的差異
但大致上接近
這樣的功率如前篇所述
其實已經算是蠻超值的了
也可以在適當的空間裡推動不少喇叭囉
例如:
大家都知道雅瑟的小喇叭的效率不高
但我以僅1瓦左右的E55L單級擴大機推它時
其實音量還算足夠喔
但還是不建議拿這些小功率直交管機推低效率喇叭
因為不但顯現不出這些機器的優點
反而會因功率有限而顯得窘態畢露
所以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慢慢地找些老喇叭
或是不錯的全音域單體
這樣
你就能實際體會單端直交小功率管機的優雅音質了
在工作點設定完成後
再行將之分別計算並填入下圖所示之直交架構中
電阻值以歐姆定律 V = I * R 試算之
而陰極旁路電容則以 fc = 159/(R * C)來計算
R的單位是千歐姆(K ohm)
C的單位是微法拉地(uF)
這樣就可以依序算出囉
這就當做功課之一吧
請參與本計畫的朋友先自行參考
實際的計算方式會在現場教學時詳細說明
放大線路確定後
電源線路其實就不難了
以下是本機電源的大致架構
當然也沒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
重點是在實做時應該要如何在機箱理將它搭出嘛!
您說是嗎!!
請有興趣的朋友將本文所連結的官方資料印出
並試著看一看
當然看沒有也不要沮喪
因為現場教學結束後
您就會知道官方資料中的哪些數據是設計重點了
其他的部分就請靜待下回分解囉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線路說明~Part I

隨著變壓器和一些重要部品的到位
本計畫接下來的重頭戲將是機殼的設計與製作
所以預計在6月底前所有的硬件部份會如預期完成
並陸續寄到各位參與者的手上
但在此之前
當然要讓大家暖暖身
先上一些開胃菜
首先當然要來討論一下本計畫的設計概念囉
其實直交機的設計是沒有什麼好大書特書的
反正架構都是一樣
只是零件值和工作奌設定上的差異罷了
至於電源部分當然要用choke囉
但因為有許多新手
所以怕在處理choke input時的經驗不足而感染hum聲
所以在本教練機中還是先以CLC架構為濾波主力
當然在機殼設計時會預留升級的空間
未來要升級為CLCLC應該沒問題的
那還有什麼好討論的呢
首先
先幫各位建立一些信心
不要小看區區的1.8瓦
比較一下
其實1.8瓦在諸名管中還真不算小ㄟ
舉一些著名的三極管以及其於單端工作時所能提供的瓦數
300B:5~8W
2A3/6B4G:1.5~3W
45:0.8~2W
10Y:0.8~1.6W
71A:0.79W
至於三極接法的五極管就不在此討論了
在此僅舉些經驗值
例如:
6L6在三極接法時單端大約可作到1.2~1.8W
6V6在三極接法時單端大約可作到0.8W
6BQ5在三極接法時單端大約可作到0.8W
若再加入電壓因數及製作成本和難度
那你會發現上述這些真空管若要作到大瓦數
投資報酬率還真是蠻低的
例如:直交10Y若要作到1.6W
高壓至少要撐到600~700V以上
所以製作難度和成本相對提高
因此
若是這樣分析下來
我相信您會認同我要選擇這支管子的原因了
在這樣的友善的工作設定下就可以輕易達到1.8W的功率
若是電壓再拉高一些
功率還是有小幅提升的空間喔
而且旁熱的設計使得這支管子的hum聲發生機率相對降低
所以實在是作為教練機的好管子
此外
本來為了想讓大家省點錢
要將就地用整流子來整流
但諸多考量下還是將整流管設計進來
讓這台教練機更能符合大家的期待
當然成本也相對提高囉
整流管是大家熟知的5AR4
燈絲慢熱型旁熱管之高壓緩升的特性實在最適合直交設計
不過
5AR4的來源還不是問題
我最常被問到的還是有關於6FD7管子不好找的問題
在此作個簡單的邏輯分析
此管不易尋得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不是音響設計的主流管
所以比較少人知道它進而造成6FD7的流通也比較慢
因此在一般通路是相對不好找
但不要就此認為它的量少
其實有許多大廠都有製造這支管子
我手上就有RCA,Sylvania,GE,Westinghouse等不同品牌的6FD7
所以囉
若不是常用管幹嘛各大製造廠都做它呢?
此外
我不是不多買些管子備用
而是因為要買的話最少量是數百支
請大家回想一下本計畫的狀況
一是我本人不是業者
二是本計畫應該僅會進行一次
所以若是我一次買個幾百支又用不完
一定會被老婆鞭數十驅之別院
當然
若本計畫靠著各位的努力而獲得廣大的迴響
因而造成6FD7行情看漲而廣泛被收購或炒作等情事
那大家就要擔心之後這支管子的價錢囉
而且這是一般業者所樂見的效應
所以有一利必有一弊
這對吾輩身為DIY雅痞的一員
是不樂見此事之發生
因為好管子是要靜靜地玩
不要讓太多人知道
免得以後價格攀高又不好找
您說是不是啊!
例如:71A和EC8010就是一例
此外
本機在設計時已將6FD7的使用壽命加入考量
本機的設計是讓6FD7在正常的條件下工作
不操它也會讓它活得久些
所以大家暫時先別擔心管子的問題
不過
聲明一下
因為我手上的管子品牌不一
所以會盡量提供各位同一牌子的管子
再來
我會依報名順序分別以RCA,Sylvania,GE的順序提供
所以先讓大家知道一下狀況
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本計畫仍然一秉初衷
透明地在此公佈所有的進度及資訊
所以請大家放心喔
接下來會陸續將本機的設計理念和過程慢慢的交代
請大家拭目以待喔

2007年4月26日

1.2瓦的獨奏者~人散曲未終

完結篇囉
話說已將所有的配線都配置完成後
接下來就是上電測試
這一段最精采
因為沒上電前都不會知道自己哪裡做錯
等到上電發現保險絲一直燒
或是聞到灼燒味
或是發現屏紅
或是出現火花
呵呵
那你的手腳就要快
趕快在沒造成重大傷亡前趕緊關閉電源
當然
在上電前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
比如說
穿上膠底的鞋
儘量以右手拿驗電棒測試
測試時不要左右手同時摸機殼等
反正被電個兩次就知道要小心了
不過這個機子還好
只有個百來伏
若是要做211的話
那就要更小心了
就算電源關掉後
還是要設法將電容內的電放掉
要不然一樣會電得你哇哇叫喔
言歸正傳
幾個點的電壓是一定要測的
一是屏壓
二是陰極電壓
三是B+
四是電源部的各點電壓
其中一和二點是必測的點
這樣才知道你所設定的工作點狀況
三和四點是測來做經驗值
作為日後設計電源時的參考
以下就來實測這台機子吧
我的習慣是將電表的負極以鯊魚夾來夾住地線
正極則用測電棒
這樣比較方便
但在示範時為了方便拍照
所以正負極都使用鯊魚夾
先測右邊的屏壓:
再測左邊的屏壓:
不一樣有關係嗎!?
沒..關..係!!
你聽不出來的!
換測右邊的陰極電壓:
再測左邊的陰極電壓:
不一樣有關係嗎!?
老話一句
沒..關..係!!
你聽不出來的啦!
測完管子的工作點後
再測電源部的各點電壓
第一級choke濾波後電壓:
穩穩的喔
這就是choke-input的優點
第二級choke濾波後即B+電壓
右:
左:
測完了
結束測試前再測測輸出端的交流電壓
輸出端在本電表的量測下
幾乎量不到交流電壓
這意味著幾乎沒有hum聲
這台機器的實測結果
雖然和原來在紙上作業時所設定的工作點差了約10伏
但因為電源變壓器變不得
而且我的系統也沒差這小數點以下的瓦數
所以也就這般定案了
算了算大概也在1瓦上下吧
全機在作最後收尾時
忽然聽到從對面傳來鄰居機師老哥家Altec 604的嘶吼
那可想他老兄聽的音量之大啊!!
還壓過景美溪的水流聲哩!
知道他休假在家
就趕緊打個電話過去報告進度
當然不久就把剛出爐的機子抱去摧殘
這1瓦的小小功率著實讓機師老哥驚豔不已
很難有機器能夠完整地呈現來自軟體中所有的音樂
而它幾乎忠實呈現
並且似乎把所有來自錄音端豐富的音樂資訊塞入喇叭
而其他可形容的聽感
不是說不出來
而是沒有相關的聆樂經驗讓我們來形容它
只能說
這台機器所呈現的音樂氣氛真好
不信的話聽聽傅聰彈的蕭邦便知
傅聰彈的蕭邦脫俗純淨
沒有樂句時一切靜謐
樂句華麗時歷歷分明
而這台機子完整的呈現出傅聰的潔癖
完全不同於之前的經驗
此外
這台機器所描繪出的音場及樂器比例正確
無論弦樂或人聲
細微的微動態
高低頻的延伸
都再再讓我二人嘖嘖稱讚
雖然是一級放大
增益略嫌不足
但開到最大聲後仍然不嘶不破
這已經算是通過機師老哥嚴格的考驗了
聽了約3小時
邊聽聲音邊好
一直到要抱機回家時
機師老哥還藉口說要幫我run機器
叮嚀著等他下次休假時還要再來商借
其實新機子是需要點時間run in的
此番上陣絕對還不是它的最佳狀況
但已可看出其不凡的潛力
假以時日將是不容小覷啊
文行至此
此機已回家開聲3天
唯一的修改就是將LED拉近管座些
讓藍光更耀眼
此外就沒什麼動作了
每天都伺候以吾家之Pioneer S-AX10
每天也都可以聽到它的進步
這台機器絕對可以作為一般線路清晰度的標準機
簡單的線路
誰還能比它更純淨呢?
但不要這樣就認為它的聲音會單薄
因為
機師老哥認為它的聲底像極他家的300B
但清晰度和音樂感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
更誇張的是低頻段的沉潛
似乎有比他家300B更深的趨勢
可以將音樂刻劃的更深刻呢
最後
在結束它這三天的集訓後
我再將喇叭接回我的300B
發現我的300B的種種特質和這台機器頗為類似
這表示我的300B也非池中物喔
吹捧太多了
落幕前
讓各位再回頭看看
這台機器在夜色下獨奏時的美麗倩影


1.2瓦的獨奏者~第九步

真是越做越是欲罷不能啊
在完成電源部配線後
接下來就要把剩下的配線給搞定
首先上場的就是交流電源部的配線
從AC進入到電源變壓器的配線理應在配地線之前就該搞定
但在這裡算是個錯誤示範
不過
若是以軟線配搭倒是還容易能再配得差強人意
但若是要以硬銅線配搭的話
在一堆線都配完後就會非常辛苦囉
所以切記
無論如何
AC電源的配線要和燈絲配線在搭地線之前就要同時完成喔
交流電源由AC電源座進入
經保險絲和開關再到電源變壓器
這段配線配到電源變壓器的端子處暫且先不要焊死
因為我的電源指示燈要從此處牽線
從此牽線有個好處
就是LED指示燈的電是直接從AC拉過來的
所以不會干擾到其他部分的電源供應
也因此所造成的也最小
這也是我習慣的處理方式
此外
電源輸入的初級又有110V及115V兩種
要選哪一種呢??
其實要選用哪一組要視您的設計而定
若是設計上需要略高的電壓
建議將電源接到110V處
反之
就應該要接到115V處
而此機因為設計之故
所以線路中的實際電壓可能會較計算值低
所以選擇將AC電源接在110V處
交流電源部配線情況如下圖:
換個角度再看一下
因為交流電源部的配線未在一開始就完成
而在下又小器地只願意使用過去留下來的零散線
所以實在是配得不算太好看
但是
還是努力的讓這裡的配線整齊清爽啦
接下來
就是將輸出變壓器初級的P端接到管子上
在完成前還要再看看放大部分線路是否有遺漏處
像這一次
我就差點忘了將g3連到陰極
好險又再查看一遍喔
此外
美麗的外表總是會讓人想多和它相處些時間
也因為這個8233的大9腳管座下方有個大洞洞
所以索性就將藍色的LED從下方向上照
讓藍光透過管子的玻璃氲開
混著橘紅的燈絲
呵呵
就決定這般泡製了
要如何將LED適當地固定於管座下方呢
要動動大腦
記得接線架和銅柱吧
他們是DIY的好朋友喔
先將5-pin的接線架上的所有端子除去
用此再搭配銅柱來將LED固定於管座下方
這樣就可以適當的固定LED又盡量避免掉可能的交流源干擾了
以下為右聲道管座附近配線概況:
以下為左聲道管座附近配線概況:
這個LED的電源要注意壓降電阻的阻值
我是試了好久才找到的
所以有興趣如法泡製的要多準備些電阻來試
下方即為最後的電源指示燈之電源處理方式:
配線到此
僅剩下訊號連接線囉
先看一下訊號線焊上之前的狀況:
將連接訊號的隔離線事先處理後上錫
再將之焊到輸入端子及8233的g1
再將柵極電組焊上
輸入處左聲道的配線狀況:
右聲道:
眼尖的看倌們
不要以為圖內的東西是雲母電容喔
這是雙信的無感電阻
發燒喔!!
文行至此
即發現事前規劃的重要
這台機器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先考慮到走線邏輯了
所以在配線時你就會發現
少有交流和直流同時重疊出現的情況
而且
電源部和放大線路部的配線也少有交集
再來
電源指示燈的交流電源供應途徑可盡量避開放大線路部
可以降低不必要的交流源干擾的機率
這些重要的概念必須要在機殼設計前就要加入考量的
這對於裝機成功與否是會有決定性的影響
此外
裝機配線的順序在此再囉唆地敘述一遍:
1.先配燈絲,整流管部及AC電源部配線
2.次配地線
3.三配放大電路部
4.四配高壓直流電源部
5.最後修飾整理及測試調整
這樣的配線邏輯比較不容易出錯
而且方便排障
至於測試
就要等到下一次囉!

2007年4月22日

1.2瓦的獨奏者~第八步

緊接在電源部分位置確定後
接下來就是要將凌亂的電源線整理整齊
並確認電源部的走線方式
這一點很重要
因為若是事前規劃不當
在收線時走的絕對不會是最短路徑
但若真的如此
我還是會選擇讓走線整齊
以便測機和日後改機或維修
還有
要熟悉線路圖
不然一直看著線路圖做機器反而容易出錯
而焊接時要再三確認焊點是否正確
按照莫非定律
您認為可能會出錯的地方一定要再三檢查
若不確定時一定要查看線路圖以及相關資料
接下來就是邊收線邊搭棚囉
我的習慣一定會先模擬走線路徑
確定後再將電源線剪成適當長度並剝出焊接端
焊好後再一並將同一路徑的走線用束線帶固定於穩固的位置
而這個穩固的位置就是之前用硬銅線所搭的地線囉
而束線帶綁的位置也是有學問的
自己試過了就會知道的
不然
用心看我的示範也應該會有所收穫的
示範如下:
先將整流後的第一個choke走線確定
確定後發現電源第二級的choke也可以一起走線
所以就是先將所有的走線確定後再一起固定
固定完後將束線帶多餘部分剪掉避免礙手
處理完後再將線頭焊到定位上
不同角度再看一下
接下來發現會分別位於左右邊的兩個第二級choke
有一部分會走線到相反側
就綁在一起囉
走到此欲罷不能啦
所以就直接把第二級濾波部分也一並沿著電源變壓器的邊走線
整理完成後再將線頭焊到定位
剛好束線帶的頭可以卡在接線架下方
那就將之卡入已固定之
接下來再將輸出變壓器的B+端的線
延地線走到電源處焊上
好了
電源第二級到輸出變壓器部分已完成
再回頭處理電源第一級
焊上整流管輸出端
再將第一級電源部分焊在第一級濾波電容上
因為走線的關係又不能把線硬彎
所以就來個回馬槍焊到定位
工作到此
大致上主要的走線已整理完成
看一下理線完成後的鳥瞰圖
清爽多了喔!
所以剩下的大多是無法固定的走線
會在機箱空間內隔空跳接
雖說是用跳的但也要有美感啊
所以完成後還要思考跳接的路徑喔
但所剩的工作已經不多
距離可以聽到聲音實不遠矣
呵呵
精采的就靜待下回分解吧!!

2007年4月20日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之"常備物件"篇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之行前教育將進入第二講
而這次要討論的就是一些不太起眼
卻在做機器時會常常用到的小東西
雖說這些小東西雖說對於聲音好壞沒有絕對的關係
但卻對製作品質影響甚鉅
所以有心人不可不查
這些小東西在電料行都有得買
但也因為個人習慣不同而會造成使用數量上的差異
因此諸位參與者在到電料行做功課時
千萬記得要多買一些
最好常用規格要多備幾個
免得到時要為這些小東西再奔波一趟
以下就是這些"食之無味"
但卻有決定性影響的小東西:
第一項是接線架
如圖中所示
接線架有多種形式
我習慣常備的是5-pins接線架和7-pins接線架的
而5-pins接線架可以剪成3-pins的接線架
但3-pins接線架則無法變成5-pins的接線架
而7-pins的接線架則可依實際狀況
在接線架的兩側選擇較適當的位置固定
所以你應該知道怎麼買了吧!
一般的零件的焊接或跳線我會用電木的接線架
但若遇到常要變動的接線,例如:變壓器接線的調整
因為會牽扯到大功率的焊接和解焊
所以用接線台比較實際
同樣的
接線台也有不同的端子數
請依個人需要適量購買備用
例如:
因為喇叭端子較貴
所以我通常只買一對
但若遇到要接不同組抗的喇叭來聽
那就只要將輸出變壓器的輸出抽頭在端子台上跳個線即可
不失為一個省錢的方法
再者
機殼外觀也比較簡潔
此外
銅柱和各種尺寸的螺絲也要備一些
這些都是在機殼內"造橋鋪路"的小零件
有時我會搭配接線架和銅柱來固定電容
這一個方式
應該可以在我曾寫過的文內看到例子(堅持只為更好(PARTII))
第三
就是保險絲
常常做到已要上電測試
發現沒過電後
才想到保險絲還沒裝
方才又去翻箱倒櫃的尋找合用的保險絲
若是沒有的話
那只好為了這個小東西再跑一趟電料行囉
所以
最好每種規格和電流數都備一些
免得到用時方恨少喔
其次
因為習慣搭棚的關係
又會將之前剪下來的零線拿來利用
所以會有很多裸線或接線的機會
而兩線相接處
為了要能夠絕緣以保安全
通常要用熱縮套來保護
此外
若懷疑接線耐壓不足
亦可利用外套熱縮套的方式來增加線的耐壓
總而言之
這是必備的絕緣小道具之一
當然
最好根據您最常用的線徑來選擇適合的熱縮套
最好多備一些不同直徑的以備不時之需
一台機器的完成度高低與否和收線技巧有關
若線收的好
那不但可能因此降低雜訊
也會讓你的作品內外皆美
君不見日本管機大師"淺.野勇"的大作中諸範例
內部配線整齊清爽
真是比機子的外觀還更值得觀賞和學習呢
也因此
束線帶就要買多一些
因為你將常常會因在思考和調整配線的過程中
過渡地使用到束線帶來暫時固定一些接線
所以要備一些作為犧牲品
當然
也不要等到用時方恨少喔
接下來
這就是小撇步
圖中的夾子是幹啥的?
當你恨自己沒有三頭六臂時就用得上了
這種夾子便宜又好用
用來暫時固定某些鞭長莫及的端點很好用
而銅線是為了要當地線用的
我最喜歡用的就是一般的電纜線
將電纜線外皮剝除後的裸銅線就是它了
一般我喜歡用2mm的
因為配線時還得靠它支撐呢
以上這些食之無味的小東西
請各位同學在到電料行做功課時務必多買一些
此外
若是你看到一些可能會用的的小東西
例如:墊片,鐵氟隆鍍銀線及各式端子等
也可量力地買一些備用
因為你一但進入管機DIY的流沙中
你將無法自拔
所以
這些東西你會一直用到
一直不斷地用到
會一直買
會一直用
會一直在買和用之間
找不到平衡點...................哈哈哈哈哈!!!!
後悔了嗎?
來不及囉!!!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之"必先利其器"篇

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從發想至此
已經實際進入執行階段
目前鐵蕊已在製作
機殼還在思考要怎樣達到美觀及未來發展性
零件也一一地在搜尋和採購
瑣碎的事情總是要經歷一次才知道
不過經過這次的經驗
即使我想要再辦一次性質類似的活動
也是心有於而力不足了
但我會盡力將這次的承諾做好
也請各為參加者放心
接下來言歸正傳

要參與這個計畫的朋友
若是個大新手
請你備齊下列工具
若是已經有類似工具的朋友
可以自行考量是否有增購工具的需求
首先最重要的焊接工具就是烙鐵架及烙鐵
看圖中的烙鐵架就可知道它的歷史
而烙鐵請買能夠瞬間加溫的這種烙鐵
相信我
它最好用
因為在焊喇叭端子和粗銅線時會需要用到大功率
而這種烙鐵就可以同時應付一般焊接和粗銅線焊接
烙鐵要買好一點的
最好是日本製的
像這支烙鐵已經焊過無數的機子
只更換過烙鐵頭而已
此外
還要一支大的吸錫器以及銲錫
銲錫的品質很重要
每個人也有自己習慣使用的銲錫
購買時不要過度迷信發燒
新手也切記不要太人云亦云
最好能夠理性的作判斷
而銲錫就是可能會矯枉過正的例子
選購的原則很簡單
只要好焊以及焊點漂亮就是品質不錯的銲錫
其次
請準備多種的鉗子
其中斜口鉗最重要
因為修長補短都靠它
最好也是買日本製的
切記
不要用斜口鉗剪銅線以外的東西
以保持其耐用度
此外
彎嘴鉗和長嘴鉗算是蠻好用的工具之一
因為有許多情況是需要在焊接時避東避西的
此時它就派得上用場
其他的鉗子就是個人習慣或需要而定
反正做久了就會有自己的看法
再來
最好準備一套一般的起子以及內六腳螺絲起子
內六腳螺絲起子最好買品質好一點的
要不然一但脫牙就麻煩了
剝線鉗也是重要的工具
品質也會影響到使用的順手度
所以還是建議買品質好一點的
可處理的線徑範圍也盡量廣些
最後就是要備一套套筒和板手組
用來鎖端子或是上大型元件用
先準備這些工具
我們才能順利的進入實作課程喔
那這些東西哪裡買呢?
我知道在台北的光華商場地下街
或是洛陽街和中華路的路口就有幾家電料行
應該可以在裡面購得所有的工具
若是在台南
在站前的新光三越對面也有幾家電料行可以去參觀採購
而其他地方我就不清楚了
可以自己想辦法買齊
切記
逛電料行是我輩必經之路
若三不五時便去隨便瞧瞧看看
總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或啟發
希望您能親自的跑一趟
將這些必備的工具一個個的找到
這是課前的功課
一定要做喔
還有
不要忘記買個電表
最好是數位的
比較方便讀取數據
功能多的價格會比較貴
對於初學者
我會建議先買個簡易型的
可以量交直流電壓,電阻值及二極體等即可
等出師後再換高級的也不遲啊!!

"自己裝"v.s."裝配工"

你知道"自己裝"和"裝套件"的差別嗎?
在這裡
我將先分享我如何開始"自己裝"以及"自己裝"的心路歷程
您再依您的智慧判斷一下二者之不同吧!
記得音樂與音響這個雜誌嗎?
記得它曾推出過ㄧ個管機套件嗎?
我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這東西是我平生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管機套件
那我何時開始我"真正的"DIY生涯呢?
在組裝"音樂與音響"套件的時代
雖然已經慢慢地熟悉真空管這種放大元件
但真正地成為一個管機DIYer
是從"美聲實作"開始
從"音樂與音響"套件時代到"美聲實作"時代
大致上已經能夠以型號分辨真空管了
也已經知道什麼是三極管和五極管
什麼是整流管,信號管和功率管了
當然"三極管之王"300B
老早在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是大名鼎鼎了
記得"美聲實作"創刊號中那篇WE91B製作一文
就直接喚起了我那衝動且欲求不滿的DIY靈魂
做300B的廠家不多
WE 300B直到現在依然奇貨可居
而Cetron 300B及英國製的4300B雖是唯二的其他選擇
但仍是一管難求
更別說是我等市井小民可以負擔的了
但當時大陸已開始仿製300B
故"曙光300B"已經比較容易取得
因此製做單端300B的環境已悄然成型
也造就了日後300B普照大地的盛況
300B的取得是個問題
另一個關鍵問題是如何取得品質好的輸出變壓器
在當時日系變壓器還是單端玩家的首選
TANGO,Tamura等變壓器只聞得其名
但無法取得
所幸在當時因緣際會地結識到"東樺行"
方得以取得在當時亦不容易找到的手工版Audio Note 2.5K輸出變壓器
至此
實現這個計畫的曙光方現
遙記當時DIY實作經驗稀落
所以只能"盡信書"並日日苦K"美聲實作"
字字珠璣般地研究該文章內所有可能暗藏的玄機
此外
亦因為當時阮囊羞澀
所以只得擬定長期採購計畫
慢慢地購入所有可取得的鐵蕊元件
至於鐵蕊元件
在當時雖然也只有拆船貨可用
但拆船元件到現在依然是許多老玩家的唯一選擇
拆船變壓雖說大多為軍規製品
品質好,規格足,又耐用
但缺點是很難直接找到與參考文獻上所列之規格相符者
所以只能靠運氣
緩慢地把所需的東西兜齊
待主要的元件收齊後
方才能在對開大小的方格紙上描繪機殼草圖
畫好後再請師傅幫忙製作機殼
並與以定位,打孔,烤漆等
接下來才是將所需的真空管一支支購入
在所有零件到位的這段漫長等待中
是DIYer廣泛收集線路並研究之的大好時機
一方面可以先讓自己"望梅止渴"般地意淫一番
幻想它薰散著橘黃光芒
嬌柔地唱出樂音。。。。。。。。。。。。。
其次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參考多種別人的線路
去蕪存菁
找出相似或相異處
一方面也可以藉機窺得他人線路設計的巧思
亦可藉由圖文間接地向他人的搭棚經驗取經
也因此
有圖可參考的日文雜誌"MJ無線"即是最好的教材
在確定線路後
就陸續地把所有能買的發燒零件找齊
從此即進入一段漫無天日的焊機歲月
焊機是真正的刀光劍影
而歷經滄桑後的上電測試更是一番腥風血雨
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直恨當時沒能好好地把基礎電學給學巧
拿著電表胡亂量測一番後
才慢慢地找到量測工作點的竅門
當實測與參考線路上所示之工作點不同時
常常會為了一顆電阻,電容或是保險絲
舟車勞頓地跑遍大台北
買一堆不同的零件回來試裝
直到塵埃落定而後止
整個DIY計畫折騰下來
常常是生客買到變熟客
你知道這整個DIY計畫的籌備與實踐花了我將近二年半的時間嗎?
終於在發聲後
方能蹣跚地步出DIY的陰影
當下痛下決心
此生將與它長相廝守,絕無貳心
但好景不常
怎奈DIY癮已上身
充耳的改機聲浪再加上人云亦云的補品紛紜
讓這台機器紮紮實實地脫胎換骨了好幾次
雖然從此落入此萬劫不復之DIY深淵
但這整個實踐DIY計畫的過程
不但讓我學習到一堆基礎電學原理
其他包括基礎真空管工作原理,線路架構分析與零件用料經驗建立等
也都是無心插柳之益
甚至連台北市的大小電料行都能如數家珍
這怎是裝套件所能比擬的
當然
你終究能體會
DIY是一種癮
那是裝再多套件都解不了的一種癮
再裝了數個套件後的你
是否仍覺得搔不到你充滿創作慾的癢處
總覺得好像在你的DIY生命中
少了些什麼
只能盲目地從組裝套件中暫求解脫
若是你有以上症狀
那恭喜你
你需要參與這個"單管直交教練機"的勒戒計畫
把那套件癮脫去
重新開始您的DIY人生
所以
對我個人而言
但求速成的"裝套件"不算是"完整"的DIY
因為少了些許個人色彩
因為沒能全程地參與
所以在裝完後
你得到的是他人意念的實現
而這個實現是一個"成品"而不是"作品"
因為它少了一點構思
缺了一點熱情與執著
也因此
它少了一個"作品"該有的獨特性
最重要的是
你少了那一點點形而上的滿足感
所以這個計畫
我不希望參與者將之視為套件
而是作為參與此計劃者能夠真正實踐DIY精神的一個開始
雖然
我將幫助此計劃的參與者備齊大部分的元件
但我希望大家藉由參與這個計畫
能夠真正體會DIY真正的意義所在
並藉此一窺DIY世界的堂奧
或許
下一次你也能自己從頭到尾
設計一個屬於你個人自我實踐後的完整作品
共勉之

從"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出發

我不是高手
更不想當高手
但不可否認的
我想為喜愛音樂又對音樂再生有一定要求的"新手們"所做的事
所以選擇用這種方式出發
弄一個會搞死自己的小型教練機計畫
順便將我的經驗與新手們分享
但我不會回答太高深的電學問題
因為我也不過是個半調子的門外漢
虛有一點DIY管機的經驗罷了
會做這樣的計畫
是為了有別於我過往裝機的目的
以往裝機
是為了再生音樂中更多的內涵
是為了累積更多的DIY經驗
是為了滿足創作的成就感
沒有包袱
沒有使命感
但因為看到徬徨的後進越來越多
慢慢地覺得有些經驗傳承的必要了
在資訊氾濫的世代
雖然相關的管道看起來很多
但言之有物的卻畢竟少數
所以為了讓大家多一點DIY的享受
少一點DIY的盲從
因此慢慢地就撩了下來
為了實踐這個想法
我開始進行"1.2瓦的獨奏者"這一系列文章
並以"單管直交教練機計畫"來落實
而Shshido IIT amplifier也被歸類在此欄位
是因為其屬於比較實驗性的玩法
因為沒有了商業包袱
所以這裡一系列的文章
皆會清楚的交代這些作品的來龍去脈
不會再敝帚自珍地以語焉不詳的方式分享經驗了
所以相信喜歡的朋友
應該能夠藉此獲得一些想法或方向
我無德無能可以帶大家到達所謂"涅盤"的境界
但我可以交給各位一支釣竿
讓大家可以發揮個人的創意
在音響的大海中釣到自己想吃的那條魚
這就是我想做的
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誅筆閥
因此在這個講堂裡
不講推挽(push-pull)
不講電容交連
不講大功率(小於20W)
我只分享我最後的選擇....單端直交
"單端直交"是一種可以落實聆樂的"樂活(LOHAS)"理念
"享受簡單,簡單享受"的一種線路架構
因為這樣的架構
曾帶給我一個更健康且細膩的聆樂態度
也曾帶給我許多聆樂的驚訝與感動
相信這也會發生在您的身上
DIY是一種生活態度
不是單純地裝裝套件就可以體會的
因此
它絕對不會是一個一蹴即成地大部頭套裝行程
它是一個自助式地自我辯思與探勘
深刻的反應自我意念及實踐所思的一種方式
慢慢地累積,深刻地挖掘以及勇敢地取捨
去蕪存菁
亦因此它會是
不斷試誤
經驗累積
好事多磨
心想事成
階段性地收割成果
所以
DIY絕對不會是省事和省錢的方案
反而是在追尋此過程中所帶來的一種享受,一種樂趣
那是一種苦盡甘來,天降甘霖的快意
所以
想加入嗎!?
在你調整好以及抱持DIY的正確心態後
Trust me,you can

2007年4月19日

1.2瓦的獨奏者~第七步

話說在將地線配好之後
接下來要將直流電源部及放大線路部的配線一一解決
此刻
一番腦內的激盪就要開始
因為要在空空如的機箱內"想像"所有走線的可能性
再選出最合邏輯的配線方法
因此熟悉線路圖是必要的
我的習慣是先將電源部的部品位置先就定位
這裡指的就是濾波電容了
濾波電容的固定是有技巧的
大型濾波電容的固定是靠電容架
但現代的電容都走向小型化
所以只要聰明地使用接線架
就可以將濾波電容固定在適當的位置
如下圖:

這就是我習慣使用接線架的方式
找到可以直接安裝接線柱的既有螺絲位置
就可以避免在鑽孔而固定接線架了
此例為避免與地線碰觸
故在固定前先將可能會與地線接觸之pin移除
並以單腳固定於電源變壓器之螺孔上
因為螺絲直徑太大
所以又再將接線架之固定孔以斜口鉗將之剪一缺角

再將此缺角插入華司和機殼間鎖緊即可

接下來
再將濾波電容一一試裝在接線架上

先檢視其位置是否合理
再考量如何以最短距離接地
以及如何以最短距離與其他接線銜接
待確定電容位置,引線走線及接地方式後
就將電容焊上

焊上後再將地線引上

這樣電容焊接線架就會很穩固了

此外
這種方式除了可以先將濾波電容固定外
還可保留焊接位置
作為之後的配線之便
待電源部的部品位置確定且固定後
所有的走線都將塵埃落定
由於大部分的變壓器的抽頭都以引線方式引出
因此我的習慣是沿著地線配線
一方面可以盡量降低雜訊
再方面可以利用地線來固定所有的引線
如此除可以讓配線盡量整齊外
無論在視覺上,量測時以及未來可能的維修上
都會比較方便
若是變壓器抽頭非以引線方式引出
而選擇以單蕊硬銅線配線的話
我會在搭地線前就先將之以貼緊機殼的方式先配線
就像第六步中之整流管附近的配線就是例子
此外
在還沒拉線及整理引線前
我習慣先將放大線路部的零件配好
等直流電源部配線完成後就可以上電測試了
這個線路很簡單所以零件也少
最重要的原則還是要考量其接地的位置和方式
若是有常會因改機而動到的零件
建議還是單獨焊在接線架上
以方便日後在零件更換時避免動到不常更換的零件
還有
因為陰極電阻可能會產生熱
所以我會盡量在旁路電容和電阻間留個空間
以下為右聲道零件配置:

以下為左聲道零件配置:

另外
盡量避免這些零件與可能的雜訊源平行
以及盡量遠離可能的雜訊源
這些考量都可以減少雜訊產生的機會
將放大線路部的零件配置完成後
接下來是處理直流電源的時候了
此部分相當重要
請靜待下回分解囉!!

1.2瓦的獨奏者~第六步

終於"1.2瓦的獨奏者"邁入堂堂的第六步
該是裝機的時候了
先秀一下裝機前的模樣:

再將所有的元件上機後
接下來
就是要一直不斷地反覆地思索
思索什麼?
就是要將線路圖中的所有的東西靠想像力放上去
這樣不斷的訓練和沙盤推演
就可以減少裝機失誤率
我的習慣是先將真空管燈絲和整流管電源部份先配好

因為這個部分沒什麼學問
通常會變動的機率也不多
但配線時盡量貼緊機殼
盡量不要和訊號路徑平行
所以囉
事前的想像力是很重要的
要不然怎麼會知道之後會不會和訊號平行
下圖是整流管部分的配線概況:

我喜歡用單蕊線
因為能夠彎成我想要的形狀
再者
也因為改機太多次累積了不少零線
所以就在箱底找出線長合用的線直接用上
配好電源部後就配其他管子的燈絲
下圖為以DZ的單蕊線配線狀況
所以我還是偏好0.8mm的單蕊線
配起來比較漂亮
切記
燈絲的線要盡量絞緊
配好燈絲後重頭戲上場了
就是要配地線
我喜歡用2.00mm的硬銅線配地線
至於晶體玩家喜歡的"星點接地法"
裝完後會讓機內看起來較紊亂
以後測機和改機都不方便
所以我還是老老實實地將地線從訊源搭到輸出吧
下圖為搭完後的景象:

為何要用硬銅線呢?
因為硬銅線的硬度可以作為現成的接線柱
所以可以幫忙撐住一些零件
並讓零件可以在機殼內部以3D的方式分布
這樣就可以利用空氣來絕緣囉!
當然
主要的地線配完後要記的下機殼
因為小陳的電源變壓器有做靜電隔離
所以將靜電隔離和全波整流的中間落地處也一並連上主地線
在下到下圖中電源變壓器右上方的螺絲位置作為落機殼點
落機殼點的選擇因人而異
其實我習慣落在輸入端.....
下圖為從訊號端拉到輸出端的狀況:

地線走完後
為陸續減少機殼內引線的零散狀況
所以先將輸出變壓器的輸出端焊到端子上

地線接完後
將該落地的部分依序慢慢落地
包括旁熱管的燈絲
一般旁熱管燈絲有三種落地方式
一是直接由任一引線落地
或是由變壓器的中間抽頭落地
若是沒有中間抽頭
就可以用兩顆相同阻值電組串聯後和燈絲並連
並引兩電阻相接處以擬變壓器中間抽頭方式落地
而此例即為第三種方式
如下圖:

這些接搞定後
接下來就開始進行AC輸入電源的配線
配完後再配放大線路部份
最後才將高壓電源部分裝配完成上電
這是我裝配管機的習慣程序
給各位參考
但因為有些零件尚未到位
所以接下來的部分就請靜待下回分解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