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

數位訊源之第五部曲~深掘數位訊號的DAC1.5 MKII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374&prev=390&next=231&l=f&fid=44

話說自從認識阿仁後
所有數位的計畫都仰賴他
所以也就有了這一系列製作數位類比轉換器的心得分享
這部DAC是這一系列數位類比轉換器製作的第五部曲
話說這部DAC不單純
起因是源自於我不喜歡數位類比轉換器裡過於複雜的類比處理方式
所以阿仁在DAC2.5 plus設計完後
就特別體恤我的怪癖
因應了我的需求
將DAC2.5 plus的數位部分獨立出來
(請參考DAC2.5 plus線路圖:http://www.pureaudio.idv.tw/images/dac2d5plussch.pdf
幫我設計了這一塊不含類比處理部分的板子
也因為這樣
所以DAC1.5 MKII為數不多
當然
當時也為了幫阿仁消化它
拖了小陳和老雷下水捧場
雖然他們當時僅是保著姑且一試的態度捧我個人場
但事後證明
我們的決定是明智的
現在DAC1.5 MKII已經全數售完
所以有幸擁有的朋友應該會覺得相當幸福
這部DAC1.5 MKII之所以會成功
乃是集了眾人之智慧及努力的結果
因為拖了小陳下水
所以才會有適合這台機器架構的音頻變壓器出現
這台DAC的特殊點在於省去了對數位類比轉換器影響最鉅的類比電路
取而代之的是一顆高品質的音頻變壓器
這顆變壓器同時具備了低通濾波及放大的功能
這樣的架構讓整個系統更"靠近"訊源
所以音樂訊號更加純淨
受放大線路污染的機率更低
更符合我的音響環保學
另外
它也更省電喔
也就是因為如此
影響這台DAC聲音的零件也就更少
在這台機器上唯一不用卸螺絲又比較容易更換的零件
就是並在變壓器次級的負載電阻
剛做好這台DAC時
用上了小陳提供的39K/5W電阻
也就是上圖中淺藍色的那兩顆大電阻
整體的聲音除了比我的DAC2.5更加通透外
其餘的表現只能說平平
這實在有違邏輯和我的想像
當然
參考了線上同好使用其他電阻的經驗後
又在半信半疑加上不信邪的狀況下
跑去買了幾顆傳統碳精電阻
在43K的阻值裡挑了幾顆接近47K的電阻
配對完後換了上去
聲音頓時開朗
本來音量開在10點鐘方向會略嫌毛躁(但不嚴重)
可是換上碳精之後
音場頓時大開
聲音表現順暢綿密許多
看倌可以看看我的第一張圖
圖中我的前級已經開到1~2點鐘方向仍不覺得吵雜
其實這時的增益已經比使用39K電阻當負載時大了一些
再加上音量開大
可以說是讓我有點驚訝
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大聲不燥不吵
(p.s. 在這幾天的相處後,很確定這樣的現象是因為音像層次感更加清楚鮮明所產生的效應.當音場和音像層次朝兩側以及縱深拉開後,就算音量再大也不會感覺毛噪.)
開小聲時音樂表現不失細膩的表情
聲音通透韻味十足
所有樂器的泛音都一一浮現
尾韻繞樑
此外
人聲飽滿不失通透
鋼琴表現更是一絕
聽Jazz時bass的表現常是swing與否的的重點
改碳精電阻後低頻段的音樂形體不再被限制
bass walking時彈跳感十足
數字低音如下階梯般的輕鬆下沉
低頻段的清晰度和活生度大幅提升
這樣小小的投資
讓我現在的數位系統的聲音更接近現有的類比系統
真是覺得好不幸福呢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那顆電源變壓器
這是小陳特別為這台DAC所設計的
本來有點擔心這個機箱有點無福消受它
但後來硬是給它裝了下去
這點的勉強還真是讓這台DAC如虎添翼呢
接下來還有數位類比轉換器的裝機計畫嗎
我想就算真的有
也只有TDA1541這顆DAC會讓我感興趣
但好死不死的
阿仁又再搞這個DAC
我想應該不久就會來個第六部曲了吧
姑且算是一種幸福吧

數位訊源之第四部曲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105&prev=231&next=17&l=f&fid=44


TDA1543裝機記實(本文同時發表於阿仁兄的網站上)
http://www.pureaudio.idv.tw/nos-tda1543e.htm
話說TDA1543裝機計畫是無心插柳,因為在網路上爬文,不巧看到Non oversampling DAC(http://www.sakurasystems.com/articles/Kusunoki.html)的敘述,所以有點心動,再加上TDA1543的取得相對容易而且價格還算差強人意,所以索性就在網路上找了一下,結果發現香港有人在玩這個線路,也弄了板子,但算算運費實在不划算,所以當時仍一直在觀望中。
某日,發現台灣有人丟出一套未裝之該套件,所以索性就買來玩玩。此外,也向好友國平拗了個機殼裝了起來。
但無奈,裝完不會響,我是個數位門外漢,所以阿仁就是我求助的對象了。拗阿仁幫我修機子已經不是一次了,但誰叫他上輩子欠我!哈哈!阿仁檢查後"親切的"問候了一下:○ ○ × × D D!!然後竟然自首說:還不如我來弄一個玩玩!!哈哈!中計了吧!人客啊!若是以後想玩什麼,別忘了串通我喔!一起拉阿仁下海!
言歸正傳,說時遲那時快,阿仁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東西弄好了,但原先的板子依舊沒聲,等等!是阿仁的技術太爛嗎!?非也!非也!是因為小弟我對他太有信心,所以直接就想用他弄的TDA1543套件,所以也懶得看哪兒有問題啦,發現沒聲音後就把機子給拆了(現已知原因,當時實驗時是以非適用此架構的匹配變壓器嘗試,因初級阻抗太高,所以到導致當時無法正常出聲)。
故事就是這樣啦!但是,若直接就這樣玩未免太沒創意,認識我的都知道我是非常排斥電容交連的,所以就向好友小陳諮詢,是不是可以將TDA1543輸出端的475歐姆電阻拿掉,直接換上一顆變壓器輸出,除了省下交聯電容,又可以已變壓器的特性達到低通濾波的效果,又省了放大部分,實在一舉數得啊!
所以索性就在裝機時不裝交連電容,拿掉475歐姆電阻和並連的1000p電容後,直接裝上小陳的匹配變壓器。
裝好後上機試聽,天啊!我是不是哪裡弄錯啦!怎麼會出現的是破鑼嗓子啊!拔下來旁邊罰站!
呆視TDA1543許久,百思不得其解為何會如此,但想想後發現,我的被動前級是鐵蕊VR,會不會是TDA1543沒有固定輸出阻抗導致,所以問了小陳,小陳搬了一堆東西跟我解釋,此外又以身試法,借了一台一模一樣的TDA1543來實驗,發現要在變壓器的二次側並一顆約1K的電阻,以使TDA1543的阻抗能固定,又說之前的破聲是因為TDA1543輸出摻雜交直流,再加上變壓器磁放大的效應,造成增益過大所以破聲。
小陳實在專業啊!無奈我的木腦袋裝不進太複雜的東西,但事情能解決就好。如法泡製後果然有效,但TDA1543的聲音就不在贅敘了,因為我現在在用DAC 2.5改機版,聲音一定比TDA1543好很多,若交叉比對有失公平,但若以變動的方向來看,加上根據小陳聽過後的經驗來說,聲音絕對比電容交連更開闊,更清晰,高音較通透!這台機器目前先讓他燒機一陣子,聲音希望能夠更穩定,畢竟新的變壓器需要一些時日才能好聲。

數位訊源之第三部曲~補述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390&prev=415&next=374&l=f&fid=44

這一篇原文是放在阿仁的網站上
http://www.pureaudio.idv.tw/dac2-5c.htm
雖然有點鬧雙包的嫌疑
但我想也在這裡補遺一下
讓這一系列文章更完整
也比較可以清楚交代我的數位類比轉換器的思考的歷程
全文轉登如下:
///////////////////////////////////////////////////////////////////////////////////////////////
老友阿仁是我在史前侏儸紀時代認識的怪胎,也是少數在我玩音響過程中影響甚深的藏鏡人
。電子並不是我的專業,唯一學過的電學大概在石器時代就還給老師了,所以我身邊的朋友
常常備被我軟硬兼施的抓來拷問。若是這些傢伙唯利是圖,那我早就傾家蕩產了。但因為大
家都是過來人,英雄惜英雄,所以互通有無、交換經驗,也鮮有計較。有些人提供技術,有
些人提供金耳朵,有些人專門失敗讓我們求進步,就這樣,讓我在音響的大觀園中好不容易
玩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我的系統中所有的數位處理都仰賴阿仁,所以這篇改機報告是歌誦阿仁一系列的數位演進。
從大約石器時代的DAC 6.0一直到最近的作品,都一直不斷的看到阿仁的進步,雖然我不懂
他進步在哪兒,但至少他這個T-Rex在產品設計及完成度上的功力實在是少有人能及啊!所
以,索幸就大約在冰河時期時,向他弄了一套DAC 2.5的套件。因為小弟不才,所以一直到
最近因聖嬰現象所引起體內荷爾蒙失調,才猛然想起還有個DAC 2.5沒搞起來,所以就卯起
來搞定這前無古人的設計。無奈在完成之後,在痼疾「裝這個也癢,裝那個也癢」症候群的
驅使下,不得不用自己的偏方來止止癢。我對自己音響系統的要求只有一項簡單的原則,就
是盡量讓音樂傳輸路徑上經過越少的元件越好;還有對於我這電子門外漢,看到晶體元件就
會過敏,再加上管球毒癮發作,所以只好欣然決定徹底的蹂躪DAC 2.5這個傳世巨作。
在敘述作案過程前,先來個簡單的「本事」:因為對晶體元件的過敏症發作,所以在本套件
裝好後聽了約莫2分鐘,就決定將之肢解,並非它不好聽,只是因為痼疾發作的關係而已。因
痼疾合併懶病發作,加上機殼空間有限,所以不想大肆修改,只想拿掉一些OP。但因無法直
接由DAC CHIP引出訊號就往後輸出,索幸就一級級的剷除晶體這個過敏原,利用聽感找出最
佳的訊號引出點,並利用輸出變壓器來省掉交聯電容的感染。
輸出變壓器對現代音響設計者來說是個「醬缸」,又老又臭又黑,簡直一無是處,但在管球
世界中輸出變壓器則又是必要之惡。管球愛好者想必都在輸出變壓器上摔過跤,我亦因此過
了一段自己繞變壓器的紡織娘歲月。小陳是我在青銅器時代認識的偏執狂,從電阻開始搞到
變壓器設計,最近更誇張,除了搞了個MC昇壓器弄得我等小鹿亂撞外,又搞了C-CORE變壓器
,雙C還不夠,還搞了個4C,弄得大家是春心蕩漾,心癢難熬喔,真是熬過一個春藥,卻來了
一堆毒品,我看要戒掉小陳變壓器的癮是不可能囉。
因為小陳在變壓器設計上的專長,所以為了這個改造計畫,小陳被我連夜抓來嚴刑拷打,上
手銬、滴蠟燭再加上皮鞭伺候,他才供出有個鎳鋼版的CD OPT。二話不說,趕緊叫小陳把那
「兩顆」掏出來試試(別誤會喔!)。改機計畫分兩階段,第一階段是先用這顆在網路馳名
的「小陳牌」鎳鋼版的CD OPT,方得以平衡轉不平衡方式直接輸出,以維持DAC 2.5的平衡
設計特色。話說當年「小陳牌」鎳鋼版的CD OPT還沒問世之前,我就一直苦惱要如何保留
DAC2.5的平衡架構,拿掉所有的OP,並加入真空管放大級,相信阿仁應該還隱約記得被我SM
的過程。但在「小陳牌」鎳鋼版的CD OPT問世後,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在決定先用CD OPT
取代部分OP後,便一段段的嘗試應該由哪一級OP引出訊號來接到CD OPT上最恰當。經過多方
嘗試和綜合各黨派的意見,最後在我獨裁的認定下達成共識,結論是從最後一級引出的表現
為音響性最好,動態大,但細節明顯有些壓抑,出來的音樂缺乏感染力;從第二級引出是所
有嘗試中最不討喜的方式,因為如此,所以忘了要如何形容。拔得頭籌的是由扮演I/V腳色
的AD797引出,再經過CD OPT後的結果最對我的味,在擁有極佳的細節和速度感下,不失音
樂性,所以這種方式讓這台第一版的DAC 2.5苟延殘喘的活了大約2星期,但最後仍因沒有管
韻而被束之高閣。
然而,話說在某日午夜夢迴時,DAC 2.5忽然前來托夢,讓我記起有一次在網路上閒逛時,看
到一篇頂有意思的改機報告:
CD enhancer II(http://www.ultranalog.com/cdenhancer/cdenhancer2.html),初次看到
只以為他老兄是用PP架構來改它的PIONEER唱盤的輸出,所以引不起我的關愛眼神。但在潛意
識裡,每每出現正在冤獄中的DAC 2.5喊冤,因此決定讓DAC 2.5有再上訴的機會。仔細研究
了一下該網站的所提供資料,並且與小陳討論數次後,發現這篇文章真是具有啟發性啊!所
以就針對維持DAC 2.5平衡輸出的特色,再加上小陳CD OPT的優點為前提,計畫打造一台具有
風味獨具,與眾不同的DAC!!
岔開個話題,話說小陳的這顆CD OPT特性特好,但因為是80%鎳剛材質,所以無法承受直流,
但可以在平衡架構下,以類似PP架構的方式設計,可以有效的避免磁飽和,真是狂喜啊,雖
然我不甚喜歡真空管推挽的架構,但最至少有直交的可能性了吧。
接下來是真空管的選擇了,我的真空管選用哲學常常是離經叛道,12和6系列的管子我很少用
,甚至有點討厭,所以在這個改機計畫中我選用3A5,而並非一般常用管。臨幸3A5的原因並
非因為看到上面那篇CD enhancer II的文章,而是因為3A5本身的特性使然。3A5這支管子早
就因為它獨特的特性而吸引著我,無奈增益有點低,所以在設計擴大機時不太好用,所以一
直都苦無機會染指它,剛好在這個DAC 2.5的上訴計畫中,無論是增益、機箱內的空間以及其
他因素,都讓我再再的想到它。
容我在此簡述一下3A5的特性:直熱雙三極管(直熱喔!雙三級喔!)、低電壓(約90V即可
工作喔!)、內阻不高、屏極材質像極了我最愛的71A,還有還有,大多都是RCA作的NOS管,
價格超便宜,手上有幾十支,用相對便宜的7腳管座等等,叫我如何不操它啊(有興趣的同好
請直接參考3A5特性:http://www.mif.pg.gda.pl/homepages/frank/sheets/049/3/3A5.pdf)
!至於線路架構,大致上與上述那篇CD enhancer II的報告差不多,但在電源處理方式和工
作點做了一些修改(請參考線路圖)。
燈絲電源是成敗的重點,3A5燈絲需要用2.8V直流,並非我喜歡用直流,認識我的人都知道
我喜歡交流點燈絲的聲音,但是我極度尊重原廠建議,手冊中直接提到3A5的燈絲是用電池
供電,所以我只能選擇用直流點燈了。因為痼疾,所以設計直流的燈絲供電時亦避免使用穩
壓IC,直接用兩顆高速二極體,用全波方式整流,並經過一顆電感濾波,也就是用C-L-C-R-C
的方式做到接近2.8V。
巷內人一看到就知道這是管球癮的餘毒,但效果絕對勝過穩壓IC。另
外需要注意的是:3A5是直熱管,所以整流濾波後的燈絲電源不能直接接地,剛好3A5的燈絲
設計是串聯式的燈絲,可以用1.4V或是2.8V點,這點就很像12系列的管子囉。如此這般,3A5
燈絲串聯點的腳位剛好當作中心點,接上陰極電阻後接地,這樣又是一個將低 HUM 聲的利多
設計。
高壓電源也很簡單,我不喜歡穩壓的聲音,覺得有點像女高音被掐著脖子在唱歌的感覺,而
且音樂表現也會略顯呆板,所以就簡單的用電感和電容來搭建濾波線路。本來預計以L-C-L-C
方式濾波,但因機箱太小所以因磁感應而造成S/N太差,所以幾經嘗試後只好改用C-L-C-L-C
濾波。
至於線路,我最討厭的交聯電容一律不會出現在我的設計中,所以直交是唯一的選擇
。訊號引出點本來想直接從PCM1702輸出端引出,僅就以一顆110歐姆的電阻作為I/V轉換,之
後再經簡單的RC濾波後直入3A5。但3A5增益僅有15倍,又PCM1702的輸出電流小,因此利用電
阻作I/V轉換後,所得之輸出電壓相當小,S/N比相當差,因此決定保留原DAC 2.5第一級的I/V
,直接從I/V級的AD797輸出端引出訊號,直交進入3A5的柵級。管子和輸出變壓器本身的特性
就有低通濾波的作用了,因此又可省略這兩級間的RC濾波。正、負訊號分別進入3A5的兩個三
極部分,最後在CD OPT整合。這顆CD OPT值得大書特書一番,因為次級可以依需求接成平衡
或不平衡方式輸出,維持了DAC 2.5平衡設計的獨特優點。
最後,還是要不免俗的討論一下聲音表現,太多的形容都是浪費時間,但聽過的朋友都說音
響性和音樂性兼具,非常中性不染色,且帶有一點飄逸的氣質。要不是我在我現役的DAC上花
了太多心力,DAC 2.5上訴版絕對是我主要系統的首選。心想有朝一日,DAC 2.5上訴版必定
被我扶正。但最近看來情況不太妙,實在是情勢比人強,DAC 2.5 plus的出現又讓我心猿意
馬,想再弄個小妾玩玩,想想PCM63P當然還是比較「大」,讓我不襟的一直想,DAC2.5 plus
加上我最愛的Mullard E180CC,再加上平衡架構、小陳的輸出變壓器,呵呵!!樂不思蜀喔!!
//////////////////////////////////////////////////////////////////////////////////////////
後記:
有些圖在此處重複出現的用意是可以更清楚的對照內文
此外
這篇文章尾巴中已提到DAC1.5 MKII的前身DAC2.5 plus
當然這時還沒出現DAC1.5 MKII
雖然當時所想的類比處理方式是類似DAC2.5的處理方式
只是管子改用我認為的美聲管E180CC
但沒想到小陳弄出一顆優秀的音頻變壓器
可以讓我去掉惱人的類比處理電路和相對昂貴的真空管類必放大部份
這也就造就了DAC1.5 MKII的成功
其他的部份
老話一句
欲知詳情請參考拙作
數位訊源之第五部曲~深掘數位訊號的DAC1.5 MKII

數位訊源之第三部曲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17&prev=105&l=f&fid=44

像星際大戰一樣
首部曲總是在有票房之後才出現
所以不免俗的
我先分享最近完成的DAC
再慢慢的把DIY DAC的歷史交代一下
最後才會有一部部的續集出現
DAC 2.5是我第三台DAC的製作
三台都是阿仁設計的
也看得出阿仁在DAC設計上的進步和專業
第一台是DAC 6.0,已經割愛
詳情請參考拙作:數位訊源首部曲~DAC6.0在哪裡?
第二台是DAC 1.0加上我的類比放大設計,有空再來分享
第三台就是這一台
原文發表在阿仁的網站上
這裡只是概述一下這台DAC的始末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最近補充的拙作
數位訊源之第三部曲~補述

或是直接到阿仁的網站上去看
http://www.pureaudio.idv.tw/dac2-5c.htm

先貼一張類比部分的線路圖
下圖是全機鳥瞰圖
可看到將原設計的類比部分跳開
直接連到真空管放大部分
靠近面板處有一顆變壓器
那是燈絲整流用的CHOKE
發燒喔
因為3A5需要用好的直流點
而且又是直熱管
所以投資一點在它的燈絲電源上是值得的
下圖為類比部分特寫
在有限空間放進去一堆東西是我的專長
高壓電源處理是用C-L-C-L-C
兩顆CHOKE和整流管也硬是給他擠了下去
下圖為3A5部分管底特寫
此外
還有兩個DAC的計畫正在進行
一是TDA1543並聯後的變壓器交連輸出
原始線路請參考
http://my.so-net.net.tw/chijen/nos-tda1543a.htm
http://www.pureaudio.idv.tw/images/TDA1543_sch.pdf
二是DAC 1.5 預計也是直接用變壓器交聯後輸出
當然還是要仰賴小陳的變壓器設計功力囉
為何要這樣設計呢
反正我就是不喜歡晶體聲
類比部分越簡單越好
為得還是一句老話
只為更純淨
其實我還有一塊TDA1541的版子ㄟ.....

數位訊源之二部曲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231&prev=374&next=105&l=f&fid=44

先聲明
我的數類轉換器的部分沒有首部曲
因為首部曲是阿仁的DAC 6.0
東西早已讓賢
相關文章可參考
http://www.pureaudio.idv.tw/dac6-1.htm
但二部曲相當精采
首先
這台機器的數位部分是用了阿仁的DAC 1.0的板子
DAC 1.0的板子特點是沒有類比部份
數位部分又是我最愛的PCM63p擔綱
http://www.pureaudio.idv.tw/images/tubedac-pcm63.pdf
這正合我意
因為我不喜歡晶體和電容已經是眾所皆知的
所以類比部分我打算用自己做的真空管放大級來用
前級是必要之惡
會相當程度的影響音質
所以我的系統捨前級而不用
但音量控制和選擇的功能又不得不要
所以這台機器在設計時即考量到自己對前級功能的需求
我需要的"前級"只要有音量控制和選擇的功能就夠了
所以音量部份就以"麗特"的遙控級進式的模組來用
這模組有個好處
除了音量控制外又有選擇功能
所以相當方便
此外為了機器的完整性
就延用了他家的機殼
這樣LED顯示的功能才能完整
也因為這樣
為避免干擾
要將所有的東西裝進去實在有點困難
但我說過空間的利用是我的專長
所以囉
還是在有限的空間中
裝了一台具有數類轉換器的被動式搖控前級
這台機器有三個開關
面板上的那個是搖控音量的開關
後面為自己裝上的兩個負責數位部分和類比部分的電源開關
但不論哪一個先開
都是數位部分先啟動
這種開關模式的詳細接線圖
我已在DC2A3文章中提過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參考
數位部分所需的電源都在DAC 1.0板子旁
對數位部分所需要的各電源都是獨立供電
原則為簡單快速
而真空管的類比放大部分則在機箱的左手邊
以90度的方式倒裝在左側板上
電源是以choke-input的方式處理
本來用的是二極體整流
後來再裝個6CA4整流來加強管味
放大部分是5842一級放大
再以小陳的1:1級間變壓器交連至下一級
PCM63p的電流輸出是以一顆100歐姆的電阻落地
用這種方式做個間單的I/V轉換
再直接進入5842的柵極
這樣從DAC出來的訊號就不再經過累贅的晶體,低通部分和討厭的電容
這樣的設計是直接利用真空管的特性完成低通和放大的功能
忠實的呈現我對數類轉換器的要求和想法
也貫徹了我避免在音頻通路上使用到電容的原則
這台機器有遙控控能所以在使用上相當方便
因此是我在改成現有的系統前的主力
聲音如何
還是稍為敘述一下好了
我用費雪狄斯考唱的舒伯特歌曲來測試這台機器和類比系統的差異時
同一首曲子直接切換CD和LP讓我那擁有一對金耳朵的鄰居聽
他驚訝的說音質實在太類似了
不仔細聽的話
二者實在難分軒輊
其餘的部分就不在話下了
音質透明且聲底淳厚
動態大且細節多
這就是為何我迷戀PCM63p的原因
所以各位看倌
有這樣的標準
下一台以PCM63p為主架構的DAC一定更精采
也可能是我在數類轉換器上的最終作品
到時再與各位分享囉

數位訊源首部曲~DAC6.0在哪裡?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415&prev=535&next=390&l=f&fid=44

日本人給了執著的發燒友一個比較正向的頭銜~"Record Player" (錄音演奏家)
似乎把這一群人對於音樂的熱衷和認真的態度給予正面的評價
亦即將之等同視為與鋼琴演奏家或小提琴演奏家般的音樂家的地位
因此
對於這個頭銜所隱含的精神
著實是我等應該努力的方向
要知道音樂是音響的目的
盲目的追求音響層面的"升級"並不是達到音樂涅盤的正道
反而容易走火入魔或是捨本逐末了
所以當我對於第 一次看到這個帶有尊敬意味的名詞後
就深深的對日本人認同"玩物"的態度給予深深的認同
話說也因為如此
我特別將數為訊源的部分獨立出來
成立了"01間的對話"這個小空間
希望藉此能在此處充分完整的說明我的數位訊源所經歷的過程
看過我一系列拙作的同好都應該知道
我在這一系列文章中獨缺首部曲
那首部曲在哪裡呢
在這裡
http://www.pureaudio.idv.tw/dac6-1.htm
它是DAC6.0
應該算是阿仁被推入火坑的前幾個作品
有興趣的就去參訪一下阿仁的網站吧
在摸索數位訊源的過程中
經歷過幾個還算經典的器材
但印象比較深的還是Philips CD880
但一路用來
我發覺我還是比較喜歡較內斂的聲音
所以目前手上的機器大多是日系的唱盤
我喜歡SONY在設計製造數位器材上的創意和完成度
但是SONY聲音特質卻不適合我
所以手上所擁的有兩部SONY唱盤都是拿來當轉盤
一個是以固定雷射頭機構著稱的 CDP XA50ES
另一個則是以磁浮雷射頭移動機構著稱的 CDP X55ES
兩者在理論上皆是行得通況且表現得很好
所以我喜歡拿SONY的CD唱盤當轉盤
另外
因為也欣賞PIONEER的LD轉盤系統和倒置轉盤系統
所以留了一台當時算高價的LD轉盤和一台倒置轉盤機構的CD唱盤
為何要留一台LD影碟機當轉盤呢
其實拆過影碟機的都知道
LD的夾片裝置比CD的大多了
所以在動作時也相對的穩定
所產生的機械震動當然比CD唱盤好得多
所以幾乎大部分的碟影機的效果超過平價CD唱盤
但若要當轉盤
那碟影機是必要有數位輸出
但有數位輸出的碟影機多屬高價
所以也不用擔心它的音質了
也因此聲音特質也會穩定
我擁有過的PIONEER碟影機包括CLD 616,919,959以及D99
但都轉手給有興趣的同好了
現在在身邊的僅剩HF9G了
而倒置系統的原理也是一樣
我手上有的是PD-T06
雖然不是最好的PIONEER唱盤
但因為我只拿它來當轉盤
所以只要有數位輸出就好了
倒置轉盤的特色是承片座大小如同一片CD
動作時會穩定地托著CD
所以跟一般的CD唱盤比起來想不穩也難
所以我選擇轉盤上的原則是針對轉盤的機械穩定度
機械穩定度高聲音表現當然才會沒話說
所以這些收藏當轉盤的效果一流
再搭配上我自製的DAC後
表現可稱為相得益彰啊
這些經驗都是我在消化我那近5千張CD收藏時慢慢摸出來的心得
也因為這樣
一股腦兒地掉入了數位訊源的自作
也因為這樣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那你呢
是不是也來分享一下你的想法呢

"氣浮"在雲端 ~ 分享MG-1氣浮直切臂

請連往下列網址詳閱圖文

http://tw.myblog.yahoo.com/fullranging/article?mid=2625&prev=2635&next=2594

對末學而言
今夏真是個變動的夏天
不但搬了家
也轉換了工作跑道
在一切逐漸塵埃落定之際
方才有時間思考些非當務之急
搬家後數位系統較好處理
訊號線接一接就可發聲
但類比系統不然
單是些單純的移動就得大調
更何況歷經搬家呢!
折騰了一段時間
在確定鮮少會同時用到兩支臂後
索性就讓Goldmund T5光榮退役
並將到手近半年以上的MG-1氣浮臂
好不容易地裝到末學的自製轉盤上
正如標題般之開宗明義
換上MG-1氣浮臂後
末學的類比系統表現又更上一層
讓初聞之心情好似漫步在雲端
愉悅啊!!
賢妻聽後也頻說好ㄟ!!
說起這支氣浮臂故事
真的要好好的從頭說起
自從個人的類比經驗從支點臂進展到直切臂後
對於類比系統的認知才算真正開始
也才認真思考直切的必要性
最近在友站上熱烈討論的相關話題
也希望有興趣的人直接前往參考
方能了解此兩種拾取系統之優劣
http://www.myav.com.tw/forum/showthread.php?s=2a576c09ed14923570810bf8397999ba&threadid=344101
至於結論
那就冷暖自知了
對於唱臂理論
末學認為在實務上可以稍微地不求甚解
但對於聲音的表現
卻必須要吹毛求疵
這樣才能依每個人的音樂經驗
在類比系統上求進步
話說從頭
長期支持末學部落格的眾家弟兄
應該略知這支臂的由來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
末學造訪了以下連結
http://adanalog.com/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7&Itemid=30
也因此慫動了安坑黃哥哥發動了那一次的團購
據說當時雷聲大雨點小
雖然數量不如預期
但至少讓我等有機會得一親此臂之芳澤
為何會想到去找氣浮臂呢?
滑動,伺服亦或是氣浮(不知有沒有磁浮?)
應該是直切臂主要的循軌基礎
但無論是利用鋼珠或是精密的bearing所做出來的滑動機構
總是免不了因灰塵或生鏽
而產生始料未及的摩擦力
將進而造成直切臂的循軌問題
而伺服裝置似乎在這一點上則是稍微討喜的
因為伺服的機械力似乎可以讓摩擦力的變因小一些
但是伺服的每一段步進間
自頭到尾都有一點"似乎"可忽略的唱針角度誤差
但在操作方便性方面真是無可取代
所幸末學還有機會擁有過Rabco SL-8E
以及仍擁有Goldmund T5
這些都是堪稱經典的伺服直切臂
但這"似乎"可忽略的唱針角度誤差真的聽不出來嗎?
這一點
一直到把MG-1裝上後
末學才有了真正的體驗
MG-1算是一支蠻友善的臂
雖然對新手來說要迎取進門算是點壓力
但此臂C/P值算是非常高
那我再告訴您它可以邊聽邊調VTA
這下您覺得它是不是蠻物超所值的呢?
此外
此臂VTA的調整是可以被讀取的
可以記錄不同唱片之最適VTA
這對有神經質傾向的類比玩家而言
應該是個貼心的設計
既然這支臂有上述諸多優點
因此末學在設計個人化類比系統時
即毫不考慮地將這支臂的安裝考量進去
並特別為了它設計了一塊壓克力臂板
要順利安裝這支臂不是難事
只要利用原廠所附的尺規即可
但要調好卻要花一番功夫
從安裝到調整一路下來
要花個數個小時的專注時間
當然調教的工具和好眼力是必要的
此外最要切記的是轉盤及氣浮臂水平
直切臂就是如此
只要了解原理掌握原則
抓到正確的循軌
幸福快樂就近了
這時您僅需要設定好慣用的針壓
再搭配可邊聽邊調的VTA
那這支臂絕對可帶給您無與倫比的類比經驗
這支臂真不是蓋的
無染無雜的聲底
讓音樂平添了幾許高貴
再加上鮮明的對比
讓細節部份更是錦上添花
這支臂對於進行拾取工作的唱頭影響甚小
這對於致力讓音響更"衛生"的末學而言
真是再適合也不過了
用了這支臂
相信各式唱頭更能發揮所長
輕易展現其特色
雖然依末學有限的類比經驗
尚無法妄加定論此臂
但就聽感而言
這支臂真是物超所值
莫怪安坑黃哥哥直呼此臂勝過ET-2云云
這番使用
方才知箇中滋味
難道這支臂真的沒有缺點嗎?
非也!
其一是裝這支臂必須要很用心
其二是一切要靠DIY
其三是太重或太輕的唱頭不宜
若看倌們的唱頭太輕
可參考末學的作法
但若太重
小可就幫不上忙囉
不過若是從氣浮的直切原理來看
盡量降低浮動部分的有效質量才是正途喔!
歡迎有興趣或已擁有此臂的同好一起討論
讓這支臂的表現能夠更臻完美
若眉來眼去還不夠
想進一步與它深交
別找我
我只有這一支
要就趕緊拜託安坑黃哥哥
叫他想辦法幫您弄一支吧!!